我们要通过联盟学校的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把联盟高校建设成为中巴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引领两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整体提升。
希望放医所继续心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全局中谋求更大发展。放医所党总支书记蒋蕾主持大会。
同时,要注重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放射治疗方向。希望放医所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出席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柴之芳线上参会并致辞,他对放医所多年来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予以肯定,并从整个国家的放射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教育创新的高度上对放医所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袁正宏在讲话中向放医所全体师生员工及校友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复旦上医发展和放医所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放医所所友代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袁政安对放医所建立60周年表示祝贺,希望放医人传承和发扬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开启强强联合模式,推动放射医学大学科的体系建设与发展,积极助力复旦双一流建设。希望未来放医所和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以及全国的兄弟单位增进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上海贡献力量。此前已观演过《海上生民乐》的2019级经济学院本科生麦文静表示:非常幸运能在相辉堂与上海民族乐团再相遇。
副校长徐雷为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男高音歌唱家韩蓬,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二胡演奏家马晓辉颁发特聘书院导师聘书,邀请校外业界专家走进校园,形成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合作共建,相信双方在实践基地建设、艺术和思政相融合、师资交流和队伍培训、志愿服务和实习平台建设等方面会携手努力,进一步加强我校美育工作,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同于上一曲的含蓄优雅,《虞兮》一曲尽显豪放和悲慨。无怪乎夫子说韶乐可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也无怪乎在技巧手法中就蕴含着中国气度的民乐可以成为民族的一张名片,成为一个民族自信与感动的来源之一。
琵琶重奏声声绕梁,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金戈铁马,有至情至性的柔情与刚烈,有千古绝恋的荡气回肠。《海上生民乐》便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全新制作与探索:贯穿古今、合壁中西,用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表达当代民乐,让来自古乐的声响再次叩响人们的心弦。
2022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鞠沐辰不禁发出赞叹,罗团长的讲解可谓金句频出——‘民乐就是诗啊‘交响其实是一种思维,互动环节也十分考验肢体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参与感拉满。以此开篇,希望能作为师生走进大美中国的一道桥梁,在层层递进的科普讲解、人文共鸣、情感激发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月初,书院就组织同学们前往上海音乐厅观演,零距离感受国乐之意蕴。校党委副书记尹冬梅,副校长徐雷,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范建萍,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工会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党总支副书记李洁璐等和学校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等与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同出席了活动,和书院学子共赏国乐之美,感悟大美中国。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哪怕短短几声,也能让心灵抛却眼前的繁琐浮华,触碰到千年文化脉搏的悸动。共建合作,加强联动,完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好上海市优质文化资源和平台,加强校内外联动,复旦大学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开拓发展的原则,深入充分沟通,搭建共建合作机制,创新实践载体,促进多元融合,培育建设艺术教育实训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相结合的四位一体艺术普及教育推进机制。千年国乐传世踏歌而来,生生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水》一曲集结箫、竽、阮、筝、箜篌等七种乐器,宛若竹林七贤悠然入画,在古老的天地观中与观众共赴山水之约。
酣歌山水处,高蹈天地间。为了让同学们能直观感受到国乐之美,乐团现场演绎了中外三首乐曲,讲述音乐背后的创编故事
直到现在,她最难忘的仍是上医的院训正谊明道。88岁高龄的余赛妹校友出席院庆捐赠鸣谢仪式今年我已退休24年,但在上医和老同事老战友并肩战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段时光是我最美好的记忆。她反反复复述说的,是她对党、对老师的感恩。他是个特别有才华的人,曾经担任过黄家驷教授的秘书。今天,让我们走近捐赠人余赛妹校友,听她讲述捐赠背后的母校情缘。1988年4月16日,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专科分会正式成立,她先后任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又任中华医学科研管理学会分会常务理事。
上医的老师们塑造了余赛妹人生的底色。有了老师的培养,才有我后来的成绩。
她回忆道,上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有那么好的老师教育培养了我,他们教我要‘为人群服务。奉献:他和她的赤子心年轻时代的余赛妹和任鹿余赛妹和任鹿一路同行,伉俪情深今年88岁高龄的余赛妹在上医度过了她的大学时代和整个职业生涯。
她说,科研体制改革可以让科研人员自由申请课题,这更是大大发挥了上医的科研优势。采访当天,余赛妹小心翼翼地捧出厚厚的《上海医科大学志(1927-2000)》,告诉记者:2018年,他去世了,我非常怀念他。
院庆前夕,上海医学院携手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及其颜福庆医学教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红一片枫叶,暖医路情缘小额捐赠活动。传承:我最怀念正谊明道余赛妹校友 摄于2017年采访过程中,余赛妹始终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余赛妹弯下腰,指着烫金的封面,你们看,这部校志的封面上还有他设计的logo。余赛妹满怀深情地谈起自己的工作:医学管理事业有它自身的规律,管理也是科学,管理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募集过程中涌现出诸多校友的暖心故事。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好地继承、发扬老一辈‘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为人民健康,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这笔捐赠的背后有着深厚母校情结,更有着对爱人的无尽思念。这是他送给母校诞辰60周年的一份礼物,饱含着他对母校深深的爱。
在院庆之际举办的捐赠鸣谢仪式现场,余赛妹回忆起她的上医时光,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救死扶伤,不断探索生命规律。
当获悉医路红枫募集信息后,余赛妹第一时间为95岁的上医捐赠10095元。改革之下,医学院的科研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也涌现出了一批像1992年曹小定教授创建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令上医人自豪的成就。余赛妹表示:有了共产党,我才能踏进枫林校园。工作对象又是一群顶尖的专家教授,这对我的能力也是极大的提升。
扫描二维码为复旦上医点亮红枫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工作生涯中,她再一次深深感恩母校的托举。
她说:学校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上医科研处的工作,常常是直接同国家教委、国家卫生部对接,开阔了我的眼界。从那时起,他们就和上医、和彼此一路同行。
年轻的科研处处长余赛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这场改革中去。这些学习经历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余赛妹。